福建福州墙体广告 14日,阴历八月十四日。当晚的福州,受飓风“莫兰蒂”影响,月亮只露了个脸便被乌云遮挡住。而作为第四届海峡青年节系列活动之一的“两岸青年中秋拜月暨斗堂文明禅和乐沟通习奏会”,在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天后宫举行,两岸禅和乐爱好者敞开了一场独具匠心的互动式沟通。 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90后”台湾学生简以信称,因为肄业的缘故已连续三年中秋节,没回台湾和家人聚会。“今夜,在榕台同源的禅和曲声中,与福州、香港的青年人一起感受福州中秋摆塔、拜月的风俗,就感受像在大家庭过团圆佳节。” 在中秋摆塔环节,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大三学生、来自香港的刘嘉俊非常投入。“首次体验福州中秋摆塔习俗,很高兴。摆塔就像完成学业相同,要先打好基础,才能把最后一片瓦成功放置于塔尖。” 禅和乐可追溯至唐代,原为宗教音乐。三坊七巷的郎官巷是斗堂禅和音乐的发源地。斗堂文明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福州民间礼斗祈福文明,其核心内容是斗堂禅和乐,即祈福活动中所唱奏的乐曲。经历代演员加工、提炼,斗堂禅和乐变成极具福州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当选省级非物质文明遗产。 福州三坊七巷天后宫道长杨大翔表明,斗堂禅和乐发源于三坊七巷郎官巷及周边地区,1949年传播到台湾,并在当地发生相当大的影响。台湾多半以上宫庙使用禅和乐作为法事用曲,斗堂禅和乐被台湾学界称为两岸同源文明的“前史活化石”。 “前史上斗堂成员中,包括近代史上的许多名人,是榕台之间逾越通常法缘与宗教相关的一种同源文明。”杨大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