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名为《苏东坡》的纪录片,在党员干部中激起一阵阵涟漪。苏东坡无论是“居庙堂之高”仍是“处江湖之远”,都一直把干事作为寻求,实实在在谋福大众。在黄州,他改易习俗、解救溺婴;在杭州,他安排民众管理“六井”、疏浚西湖;在儋州,至今传诵着他办书院、劝农耕的故事。千百年来,苏东坡的人格魅力延绵不衰,发人深思。
对党员干部而言,全心全意为公民效劳是根本宗旨,为民干事是立身本分。退一万步说,拿了薪酬就要干事,这是起码要求。不可否认,当前为官不为问题在必定程度上还有所存在。各级领导很着急,由于作业推不动;广大大众很有气,由于就事不太顺。关于为官不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我们要高度重视,仔细研讨,把情况搞清楚,把症结剖析透,把对策想理解,有针对性地加以处理”。实践证明,教育和科技是两条良策。
所谓教育,是指经过各种形式的学习训练,引导党员干部把“干事”而不是把“当官”作为最高寻求,增强对为官不为的免疫力。有的人“为官”之所以“不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官帽子”看得太重,把“升官”作为唯一方针,能提级、升职干事就有积极性,不然就消沉无为。实际中,领导岗位总是有限的,一个单位的岗位、职数都有硬性规定,并且层级越往上领导岗位越少。如果眼睛老盯着“官帽子”,就不免碰到“天花板”,让自己心灰意懒、重复苦楚。但干事没有“天花板”,只要情愿干,就有干不完的事,就会越干越入神、越干越投入、越干越享用,就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一段时间来党内涌现出不少为民担任、专心干事的先进典型,“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全国优异县委书记廖俊波等就是其中的优异代表。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力为指引,用身边典型人物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步思想觉悟,就能激发干事创业、为民谋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引导之外,也需求运用现代科技手法,加强对干部履职行为的监管和查核,增强对为官不为干部的约束力。置身一个信息化、数据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互联网年代,运用手机APP、微信群等现代科技手法强化履行监督,可以更好地管理、考评党员干部。比方去年,海南省在开办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时,经过在手机上安装“钉钉”软件,使得均匀报到率到达98%。基层干部被“钉钉”调动起作业积极性,贫穷大众的满意度随之也进步了。这启示我们,对待为官不为,如果老办法已经发生“抗药性”,无妨换换新“药方”,用信息化、数据化手法量化监管和查核,从而处理干部履职不到位、渎职失责的老大难问题。如此,“不作为”的干部恐怕就混不下去了。
当官有止境,干事无止境。处理为官不为问题,少数人靠执纪,多数人靠教育,根本上靠准则。归纳施策、多管齐下,我们就能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让洁净的人有更多干事的时机,让干事的人有更洁净的环境,让那些既洁净又干事的人可以心无旁骛施展才华、锋芒毕露,真实完成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互促共进”。
鄂ICP备2025146755号-1 版权所有:湖北欣萌广告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欣萌广告有限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