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墙体广告 昨日中午,家人送走了柯国庆。一同送进火化炉的,有他的作品画册集,还有他的奖状。他的女儿伸出3根指头:“爸爸常说,给我3年时间,再赚3年,我就全身心投入本人的创作”;他的儿子说,父亲的绘画造诣十分高,他把很多的创作手法灵敏变通,走出了本人的农民画风,“再给他10年,他一定迎来人生的又一个创作顶峰。” 柯国庆提起笔来,总是笔随心动,画花鸟鱼门神,画歉收场景,画婚丧嫁娶,画衣食住行,信手拈来。从白丁到巨匠,单独探索数十年,可能连他本人都不晓得,最早的启蒙教师是谁。
儿子柯登科猜想,父亲最早的启蒙教师是奶奶。“他七岁丧父,由母亲拉扯带大。由于家里太穷,小学五年级就停学了。”他说,奶奶是村里有名的绣花能手,所以父亲从小潜移默化,对画画产生了浓重的兴味。那时分穷得没钱买纸笔,奶奶会挑上一担地瓜,带着他到同安县城换钱买笔。虽是如此,多数状况下,柯国庆还是会学“马良”,放牛时用树枝、石头在沙地上画。黑炭、废电池的炭芯代笔,灶台、石墙、土地、晒谷场可作纸,打谷机,石墨,水车成“模特”。以致于多年后已功名成就,他看见粗陋的石墙时,还会在墙上糊上水泥、捡起树枝作画。
“他的启蒙‘教师’也可能是连环画、小人书。”女儿柯静缘说,父亲14岁开端接触农民画,自学成才有了一定根底,就跟着本村老一辈农民画家柯朝订学绘画。25岁才进入县城举行的农民画学习班学习。她说,父亲把收藏的小人书当宝贝一样,装在涂了防锈漆的铁箱里,每次搬家都是先搬小人书,三次家搬下来,一本都没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