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的泉港老人庄顺华,是漆描写传统技术传承人。而最早与这门手工结缘,是在年少的13岁那年。
40多个春秋,他用克己的刻刀,描写出了一件件著作。4年前,他的磨漆描写坊,被
泉州非遗维护作业领导小组授予闽南文明生态维护区泉港区展现点;近来,他的著作“秋之图”还入围了第九届海峡两岸文博会中华技术精品奖,下月3日,他将携著作到
厦门世界会展中心展出。
漆描写技术繁琐,但庄顺华说,最主要的是耐性,需要静下心来做,“功夫功夫,只需用功了,才干有成果。”
要学漆描写 得先自学画画
13岁那年,小学结业后的庄顺华没能持续读书,所以就在离家不远的盐场打工,直到23岁,他开端师承镇上的一位老师傅。
最初给这位师傅当学徒,庄顺华是为讨生活。师傅其时主要是给人做家私,这些家私一般都是精摹细琢,还要上漆、刻漆画,其间做得最多的就是眠床。
学徒主要是干刷大漆的活,这也是基本功,此外,还得学如何煮漆、给漆配料以及给漆配色等。“刚开端经常会漆过敏,肌肤发痒,特别是手和耳朵又红又肿!”庄顺华说,这时候他们就在开水里放一些盐,然后把手放进去烫。就这样过了一年多,漆过敏才不会那么严峻。
学会漆描写,学徒必须要有必定的美术根底,都是平常看师傅在雕琢,然后自个私底下再操练,“但并不是在漆上操练的,本钱太高!”庄顺华其时只能用铅笔在木板上操练画画,只需看到美丽的图画,就会画下来。
最少3年学习后,学徒们的基本功也练到家了,美术也有了必定的根底,他们才会拿起刻刀在漆上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