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
墙体广告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 值此“5·18”国际博物馆日和6月11日“文化遗产日”行将到来之际,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文物局主办,市博物馆承办的遵义市第一次全国可挪动文 物普查成果展在市博物馆举行。活动旨在强化普查成果的合理应用,提升文物资源效劳社会的才能。
昨天,遵义晚报记者在人民路市博物馆门口的人行道上看见,遵义市第一次全国可挪动文物普查成果展是以展板方式推出的,引见了我国各时期的陶瓷器、金属器、古籍图书、书法绘画、竹木雕等,吸收了不少市民驻足参观。
参观过程中,记者看见年代最久的一件展品大口尊可追溯到商代,具有本地特征的应当属清乾隆年间的苗族龙凤纹牛角杯。不过最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海龙屯胜利申遗,所以关于它的展现也必不可少。
“遵义是红色文化地,所以这局部是我们展现的重点。”遵义市第 一次全国可挪动文物普查办副主任胡云燕通知记者,这次展览用了不少版面推出了反动文物和抗战留念文物,现藏于遵义会议留念馆的“遵义会议”会议室挂钟、中 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部间谍连印章,以及红军军医学校《适用内科教材》等都在其中。这次成果展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认识博物馆,理解黔北历史文化。
同时,记者从市博物馆理解到,2012年国务院决议在全国展开第一次可挪动文物普查,我市自 2013年启动以来,经过2000余位普查人员四年多的努力,国有单位文物珍藏状况摸底调查和文物认定工作已全面完成,全国统一的数字藏品档案系统和文物 数据库初步树立,文物信息采集登录和数据审核进入冲刺阶段,年底将完成普查总结报告编制。截至4月30日,全市共登录文物藏品6391件(套),实践数量 12905件,注册注销珍藏有文物的国有单位53家,普查工作获得了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