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阳墙体广告 清明期间,来自
江西萍乡市安源区关注抗战老兵意愿者李淑明等经过网络向全国征寻抗日英烈亲人,让长眠于安源78年的抗日英烈早点回家,其中有
贵州籍3名抗日英烈,但是不晓得他们家庭详细地点,能否有亲人健在。
江西籍意愿者李淑明通知记者,清明期间,他们到安源区张家湾村二组灯盏窝为抗日英烈墓群扫墓,据72岁的刘曲斌老人引见,2014年,她听说安源街上有 人死了要安葬在灯盏窝,她说那中央不能葬人,都是凶死鬼。第二天,镇上有人来她家理解状况,经走访得知:抗日战争时期,安源有铁路,外省很多中央大
医院容 不下大量伤员,陆续有伤员转到安源矿区
医院,之后,灯盏窝山头成了伤病员死亡安葬之地,墓区占空中积1000多平方米,有几百名伤亡将士安葬于此,一边安 葬是军官,另外一边安葬的是兵士。由于修路,拣煤矸子,缺乏管理等,年久失修,风雨陨损,多数坟墓自然塌陷,军官墓地根本无存,战士墓地杂草丛生,详细数 量已无法考证,2014年以来,当地政府及
大众陆续将这里墓地清算修缮。目前现存坟墓38座,其中墓碑上刻有姓名、部队番号、籍贯、立碑时间(民国廿七 年)等碑文信息较为完好的有17块,信息不完好的有4块,据碑文记载的部队番号,经过网络渠道查询,属于淞沪会战的有2人,属于
武汉会战141师、59 师、51师、36师等部队的有5人,其他番号信息无法查到。
另据2014年5月《
萍乡日报》报道,安源镇老镇街87岁老人刘明志曾亲眼目击一些抗日将士经过铁路被运送到这里的
医院治疗。
萍乡市史志办副主任黎敏介 绍,安源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中国工农运动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迸发后,大量伤病员沿着浙赣铁路往西撤离,而当时安源区具有全国煤矿中最 早最大的西
医院,许多伤病员被往送此地治疗。这些墓碑的状况是,民国二十七年,
南京捍卫战后,有一批国民反动军的部队被调到
萍乡休整,后被调往
河南开封参 加抗战。
安源区民政局副局长黄博华引见,经过屡次实地调查,肯定这将士墓群为抗日战争时期遗址。目前,已将这墓群作为重点文物维护项目向省级部门作了申报,将来将把此处规划树立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安源意愿者提供的墓碑照片材料显现,其中有3块墓碑写着:“张益三,陆军第十三师五八七团六连,
贵州豆山人,勤字第二号,民国廿七年六月二日伤 亡”;“ 赵短命,陆军八十八补充营,二等兵,
贵州豆山人,勤字第四号,民国廿七年八月十四日伤亡”;“ 友山,陆军第五十九师三五0团营机连,二等兵,
贵州人,勤字第二一八号,民国廿七年十月十六日伤亡”。
于是,记者查阅了
贵州历史地名材料,目前仅有独山、万山、雷山、钟山、炉山(现
凯里)等县市区带有“山”字。不少市民以为,“豆山”与“独山”语音相 似,估量是当年这些抗日兵士没有几文化,自报名字和家庭地址时说“独山话”,被误听误读成了“豆山”,或许,“豆山”就是“独山”。记者依据这些线索, 曾经向独山有关方面发去信息寻觅。但愿能找到英烈的亲人,让英烈早日魂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