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墙体广告 新华社记者汪军、向定杰
“爸爸妈妈去哪儿了?”
“他们去
浙江打工了,在那边做阀门。”
日前,桐木坪乡九年一向制学校六年级学生吴娜芬这样答复记者。位于
贵州铜仁碧江区的这所学校,像吴娜芬这样的留守孩子有98名。
孩子们在碧江区灯塔社区“留守儿童之家”玩橡皮泥(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近年,碧江推行“台账+阵地+结对”的工作办法,精准关护这些留守孩子。详细做法是:到户到人建台账,见人见事建阵地,结对帮扶精密化。
在碧江区滑石乡老麻塘村,记者见到了11岁男孩向飞阳。孩子干洁净净,性格开朗。“爸爸妈妈在
广东打工,每年回家一次,不过如今能够和他们视频聊天了,每个月一次。”向飞阳说。
小朋友在碧江区灯塔社区“留守儿童之家”画画(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向飞阳的奶奶通知记者:“如今,孙子在村里活动室学会了剪纸,每个月能够在网上看到他爸他妈,不像以前那么胆怯。”
该村党支部副书记雷兵引见,上级部门不只给村里的留守儿童建了视频聊天室,还组织他们一同过华诞,同一个月出生的孩子,以村为单位,每月组织一次集体华诞。向飞阳说:“去年6月,我过了华诞,吃了蛋糕,还收到了华诞礼物溜溜球。”
碧江区桐木坪乡九年一向制学校的留守学生们在活动室练习书法(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记者理解到,依照“定位到村、辨认到户、建档到人”的请求,碧江对留守孩子停止细致摸底,在此根底上树立档案,将学习和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信 息建档立卡、全程记载、一人一档。在局部村委会办公室,留守儿童档案用信封密闭起来,用于视频聊天的电脑装置了摄像头,剪纸和水彩画张贴在墙上,小提琴等 乐器摆放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