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墙体广告 老
泉州人眼里,阴历三月十三,是个格外的日子。
这日,天刚蒙蒙亮,鲤城区南门的后山宫,就热闹非凡——拍胸舞、南音、高甲戏轮流演出。上千名老
泉州人,带着金纸、菜碗,连续从五湖四海赶来,请求安全“敬渡公”。
昨日,又是一年一度的“敬渡公”,老
泉州人欢腾了。
两块八仙桌拼起来,桌子的一头插着赤色金纸,大家带来菜碗,点上几炷香就虔诚地叩拜。“渡公”,并没有详细化身,好像藏在叩拜人的心里。
后山宫董事会总监——73岁的李金针说,“敬渡公”的风俗,最少可追溯到明清期间,但渡口的故事,就得从千百年前说起了。
后山宫面朝晋江,此地是古时的“八舍后尾码头”,直通晋江水中,是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里主要的港头之一。
古时,从东南亚、中国台湾等地驶来的大船在这儿停靠、卸货,而
泉州的白糖、德化的陶瓷、安溪的茶叶也从这儿装载被运往世界各地。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住在码头附近的男子大都成了码头的转移夫,我的爸爸,爸爸的爸爸都是。”李金针说,古时候的转移夫很苦,劳作没有安全保障措施,经常有人失足滚落江中,被汹涌的江水吞噬。
为请求安全,不知从哪朝开端,这儿的“讨江人”,每年都要弄点菜碗来这儿敬码头,“码头公”应运而生,变成安全祈福的偶像,但一向没有具象的化身。
后山宫门外,一座约两米高的纸大厝适当壮丽。有圆拱门,还有帐幔门。纸厝的周围还支着一处红帐子挂着“沐澡堂”的字样,“沐澡堂”附近,绕着古树挂满了纸做的“衣服”、“鞋袜”。
“这些是为水上无主的亡魂预备的。”后山宫董事会董事长——67岁的吴安龙说,“古时候,每年飓风暴雨山洪暴发后,这儿的港头都要捡上数十具尸身,大家在敬渡公的一起,也要带上菜肴,撒撒纸钱,安慰亡魂。这个祭祀的风俗也撒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