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墙体广告 上市
公司活动名人云集
股东艺人捧场尚无约束
近日,文投控股股份有限
公司重组更名典礼在上交所举行,成龙、冯小刚、张国立、李冰冰、黄晓明、曾志伟、唐季礼等7位演艺界大腕以股东身份出 席。截至当天收盘,李冰冰、冯小刚、张国立收益均超亿元。据悉,文投控股的前身为松辽
汽车股份有限
公司。这家老牌国企在2011年戴帽成为*ST松 辽,2012年摘帽。2015年1月30日,又因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亏损而重新戴帽,今年3月再次摘帽时,固然名字依然是松辽
汽车,但已“脱 胎换骨”涉足时下最抢手的影视和游戏两大产业。松辽
汽车2015年8月施行重组,以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收买了
江苏耀莱影城管理有限
公司100%股权以 及
上海都玩网络科技有限
公司100%股权。这两家
公司成为松辽
汽车的主要利润来源。其中,耀莱影城2015年停业收入为13.33亿元,净利润为2.43 亿元;都玩网络2015年停业收入2.47亿元,净利润1.4亿元。
知名艺人为上市
公司站台,原本不算什么事,就是做
广告、做形象代言,也完整没有问题。但是据报道,黄晓明出资1600万元认购240万股,冯小 刚、张国立、李冰冰等三人各认购300万股,出资额为2000万元,等等;成为这家上市
公司股东的知名艺人,该不该、能不能为
公司的重要活动站台?到目前 为止,似乎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有所约束,法不由止则应该可行。不过想想,作为公众人物的知名明星,似乎还是在行为上应该有标准,假如是公益活动,出面、站 台无可指责,假如是在本人有深度利益的活动中,如何摆平公众形象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关系,还是应该有个尺度。有这个担忧,一是由于公众人物影响力大,二是因 为在资本市场站台,有引导或误导投资者的作用,对利益相关者有可能带来不当利益,也可能损伤普通投资者的利益。假如是公务员,这种活动肯定要被制止;而对 艺人,我们只能说,凭盲目吧。
中概股竞回归趋之若鹜
壳资源更稀缺无规可循
中概股回归的浪潮眼下是一浪高过一浪。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虽然A股市场呈现了幅度不小的下跌,但中美两个市场之间的宏大估值差,使得中概股的私 有化及回归项目,仍然是各路资金眼中的“香饽饽”。一些手握大笔闲置资金的A股上市
公司也纷繁参加了这一抢食这场盛宴的行列之中。4月8日,爱尔眼科发布 最新公告称,拟间接投资奇虎360科技有限
公司股权,投资认缴出资额为3亿多美圆的等值钱。受此影响,虽然当日大盘跳水跌破3000点,爱尔眼科的股 价仍然逆势大涨5.44%。另值得一提的是,4月7日晚间,
江苏华西集团结合i美股资产管理有限
公司亦宣布,已就收买当当网事宜结成买方联盟。
据报道,受益于分众传媒、伟人网络回归借壳,七喜控股、世纪游轮分别连续拉出7个和20个涨停板。宏大的财富效应令中概股回归项目成为市场关注 焦点。据统计,近年来已有多家A股上市
公司成为中概股借壳对象,有的已完成借壳。海内外上市
公司股票价钱差悬殊、估值天上公开,是中概股“打死也要回来” 的主要缘由,以至是独一缘由。理论上,存在着一切中概股回归的可能性,但假如真的呈现这种场面,股价将会怎样?股指将会怎样?A股的供求关系将会怎样?现 在仿佛曾经没人去关怀,海内外资本市场价钱差如此之大,终究是什么缘由了。到底是海外市场估值偏低,还是A股的估值偏高,哪里的估值更为合理一些?对此不 容易有权威的说法。假如中概股的大批回归是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开展的,那么A股市场除了要举手欢送,还需做哪些准备?比方政策上,比方法律法规上,比方在 重新入市的门槛上,要有监管层统一的思索,不能总像如今这样近乎于“偷偷摸摸”的只能靠借“壳”度日,让原本就稀缺慌张的“壳资源”更显“物以稀为贵” 了。
低市值个股仍然不少
大盘好听小的才美妙
据媒体报道,截至4月8日收盘,两市共496只个股流通市值低于30亿元,其中232只个股流通市值缺乏20亿元。总市值方面,两市共680只 个股总市值低于50亿元,其中48只个股总市值缺乏30亿元。详细来看,目前两市流通市值最小前3只股票分别为赛福天5.45亿元、康普顿6.24亿元、 沃施股份7.39亿元。总市值最小的前3只股票分别为退市博元8.18亿元、科隆精化20.19亿元、赛福天21.79亿元。
在资本市场,考究“力大身不亏”,企业范围、市值范围是实力的表现,也是投资者研讨的重点。我们常常关怀上市
公司之最,如市值最大,如股价最 高,如盈利才能最强,如分红金额最多,等等;其实,这些另类的资本市场之最,或许也是有价值的。你可能真的不晓得,还有近500家上市
公司流通市值居然低 于30亿元,你或许也不晓得,有680家上市
公司总市值低于50亿元。其实再认真看,这些小盘股固然以创业板和中小板居多数,但也有不少来自主板市场。或 许作为投资者,在关怀蓝筹股的同时,能够更多关注一些有开展前景的小盘股,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炒作成风的影响下,小盘股更容易风生水起,青云直上。其实,在 中国资本市场上不断盛行着“小的就是美妙的”,大盘股、蓝筹股炒不起来,股价上不去,说是市场不成熟也好,说是散户当家也行,但事实就是如此,想要改变这 个趋向,绝非一时一日之功。
高送转盛宴引市场注目
量力而为不用死要面子
据报道,2015年年报如火如荼般发布,回馈投资者的高送转也一浪高过一浪。如今,每10股转增10股已成“起步价”,转增20以至更多也缺乏 为奇的当下,高送转概念股包含的投资机遇与风险,也在同步收缩。据不完整统计,曾经有11只个股先后披露每10股转增10股及以上的高送转计划,以此优化
公司股本构造。其股价亦应声上行。普通来说,高送转计划的背后应有良好业绩及高生长性的支撑,但也不尽然。不少净利润呈现下滑的上市
公司,也“逆市”强推 高送转,其中的风险不可小觑。如赛轮金宇2015年完成归属于母
公司一切者的净利润1.93亿元,同比大幅下滑42.04%,但仍然顶着业绩压力推出高送 转计划,拟以2015年末总股本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0元(含税),同时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12股。这也是赛轮 金宇连续5年发布利润分配计划。
在上市
公司的解释中,常常会说推出高送转标明
公司对业绩的持续增长充溢自信心,也能够被专业人士解释为经过高送转降低股价,加强
公司股票的活动 性。但不得不指出,借高送转概念停止炒作包含不少风险。深交所曾经发文表示, “广阔投资者需明白高送转的本质,充沛理解高送转概念下的投资风险,防止跟风炒作形成亏损”。其实,高送转对投资者的实践利益并无太多直接影响,对
公司的 战略运营目的也没有几实践推进作用,特别是在业绩表现普通、以至盈利大幅降落的状况下,靠没有根基的高送转改变投资者印象、以至爆炒而到达抬高股价的目 的,并不踏实。如何分红送股,是上市企业的自主权,但根本准绳还是,量力而为,量入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