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墙体广告 春风轮胎厂建厂初期的老领导和员工们重聚,叙述那段艰苦奋斗的前史。前排从左至右依次为王东荣、刘丰厚、鲁明先,后排从左至右为吕从芝、熊秀华、王庆贵、王永保、刘文生、郑树安。
“三一五”大会战胜利一周年大会现场。
在艰苦的条件下,建造者发挥了不怕喫苦、自立更生的精力。
秦楚网讯(
十堰晚报)文/记者 张贞林 图/记者 吕世银 通讯员 郑树安 实习生 叶小竹
1967年,二汽在
十堰开工建造,为其配套的春风轮胎厂于1969年开工。在各个车间建造条件还不完备的情况下,为了完变成二汽配套轮胎的政治任务,
春风轮胎厂战胜重重艰难,赶在1970年3月15日之前出产出了第一批军用越野车配套轮胎。在艰苦的条件下,第一批轮胎是怎么出产出来的?“三一五”车间
是怎么命名的?近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了那段前史。
春风轮胎厂与二汽建造休戚相关
春风轮胎厂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建造的最大的轮胎厂,于1969年在
十堰开工建造,是坚持独当一面的准则,自行规划、自个施工、规划能力为年产100万套载重轿车轮胎的大型企业。其时出产的轮胎,70%为第二轿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二汽)配套,30%销往全国各地。
春风轮胎厂从建厂前的酝酿、计划,到挑选厂址、规划、建造,无不与二汽休戚相关。与二汽选址相同,春风轮胎厂选址也是一波三折。
1953年,毛主席提出“要建造第二轿车制造厂”,国务院安排有关部门拟定二汽建造计划,并酝酿建造一个为其配套的轮胎厂。1958年,中心决议再次
筹建二汽,
化工部派人到
湖南韶山和湘西区域、
四川成都和
绵阳区域、
陕西宝鸡、
青海西宁等地挑选轮胎厂的厂址,后因三年自然灾害,项目下马。
1968年6月中旬,
化工部建立选厂小组,先后在
湖北宜昌、
襄阳区域及郧阳区域的六里坪、黄龙等地选址,终究没有定下来。
1968年11月19日,周恩来总理指示“二汽厂址能够确定在
湖北省郧县
十堰区域进行建造”。
化工部决议二汽厂址选在哪里,轮胎厂就定在哪里,随即安
排第三次挑选厂址作业组,到
十堰区域选址定点,将原选在土门的二汽锻造二厂南迁至茅箭,轮胎厂便定点在土门汤湾后槽一带。
“四边建厂”形式向全国推行
1969年10月12日,原
武汉军区下达指令,请求二汽尽快出产整车,在1970年“五一”开100辆车、“十一”开500辆车到
武汉市参与游行。
二汽要出车,春风轮胎厂就要出轮胎,这是其时的政治任务,不能等各大车间建好后再出产轮胎。本年74岁的郑树安是原春风轮胎厂退休工程师,当年他是红
卫区域建造总部四分部(以下简称四分部,后改称春风轮胎厂,现更名为双星春风轮胎有限
公司)指挥组成员。据他回想,1969年10月中旬以后,各路建造大
军潮水般涌进
工地,不到一个月的时刻先后有竹溪民兵连、北京橡胶工业研究院、来自大庆的二分部第五工程团一营、本地日光民兵连、竹山民兵连等单位的建造者
进点,一场攻坚战即将打响。
郑树安回想道,1969年中秋以后阴雨连绵,给先行建造的机修和内胎两个车间的开工带来不少艰难。1969年11月15日,断断续续下了四五十天的雨
总算停了。天空放晴,建造者们赶忙在内胎
工地上挖沟排水。“11月21日,我参与了开挖第一根立柱的根底坑,规则挖一米半深。因为原是稻田,所以在挖尽淤
泥后又往下挖了半米。其时是小雪时节,但咱们干得满头大汗,脱得只穿一件单衣。”
1970年2月6日(阴历新年),四分部展开了发掘压延机根底的大会战。压延机主机重52吨,需挖一个长7米、宽4米、深3米半的根底坑。据周公德师
傅回想,下坑挖土的人都想多干一会,下去了就不肯上来,使地上上的人下不去。无法之下,他们把地上上推小车运土的人分为3人一组,并把一个闹钟挂在坑壁
上,干满半小时就换班,这么既处理了上不来下不去的对立,又加马上挖土速度。100立方米的根底坑只用了一天加深夜的时刻就挖成了,而在平时最少要挖两三
天。
那时,大家为能推上一车土、挖上一铲土而感到骄傲。当年的出产连连长刘家训回想说:“都像给自个干!”其时,四分部内胎
工地上,土建、装置穿插作业,
屋架上下立体施工。厂房地上每腾出一块,大家就蜂拥而上,挖根底,安设备。这种建厂方式被红卫区域建造总部作为“四边建厂”(边规划、边施工、边装置、边
出产)的样板向全国推行。
为了完结任务,进京拆运出产设备
1969年11月20日,为了与二汽配套,四分部拟定了“五一”出胎计划,决议使用北京橡胶工业研究院下放的中试车间的设备,将内胎车间改建成一条年产1.5万套以上的简便轮胎出产线,1970年3月中旬试出产,4月1日正式出产。
1969年11月25日,四分部派出由匡乃贵、术传义带队的17名同志去北京橡胶工业研究院拆迁设备。几十台(套)设备只用了一个月时刻悉数托出地
上。为保证设备安全运回
十堰,四分部安排了一批押运人员。他们的作业很艰苦,在零下10℃的气温下随火车押运设备物品,常常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硬是用了
一个月时刻把设备运回
工地。
为了保证1970年3月中旬试出产,四分部做了两手预备:一是使用北京橡胶工业研究院的拆迁设备和
上海轮胎二厂援助的机头、模具出产出轮胎来;二是在
3月中旬试出产预备作业来不及完结的情况下,就先用
上海轮胎二厂带来的胶帘布、胎面等半制品成型硫化后为二汽轿车配套。
本年82岁的刘丰厚,是当年轮胎出产车间七人领导小组成员。他和几位师傅回想道,1970年2月底,开端作炼胶预备。因为烘胶房还未盖起,锅炉也正在
装置配管,其时就用南大门旁二层干打垒小楼底层的一间小屋作暂时烘胶房。小屋摆放了12块生胶,中间放了3个电炉和1个焦炭炉,烘了四五天,生胶总算烘软
了。但是,立式切胶机还没装置,只能将生胶用手倒链钩在两棵树之间,用一块打掉齿后磨快的木匠锯片和宰牛刀,边撕边割,12块生胶几个人割了两天。其时,
还没建密炼机厂房,只安了3台供压延、压出用的热炼机,所以在车间南端砌了一个小屋,安了一台22英寸炼胶机作混炼用。
“混炼的艰苦是大家无法幻想的,因为是开炼,炭黑和‘小药’直扑鼻子不说,参与炼胶的工人身穿单衣单裤,双脚站在泥浆中,干不了多久浑身就直打哆嗦,只能到干打垒暂时烘胶房暖和一阵后再干活。”刘丰厚说,其时还没通汽,洗不了澡,只好吃住在“烘胶房”。
准时投产,专机从
上海空运内胎模
1970年初春,气候失常,为了能赶在3月中旬出胎,车间只“戴了帽”(上了屋面板),“靴子”都来不及“穿”(未打地上),附近只砌了1米高的
墙体,车间外面下大雨,里边下小雨。
因为要赶在1970年3月15日投产出胎,是年3月10日,红卫区域建造总部发文,将春风轮胎厂内胎车间定名为“三一五”车间。第二天,“三一五”车
间全面试车,做出了3条11—18外胎胎坯。12日清晨,硫化出制品外胎。14日清晨,又有4条“春风”牌11—18越野车外胎出罐。
此前,四分部在
上海订制了11—18内胎模。3月5日,四分部给驻
上海的同志打去长途电话和加急电报,请求在3月12日前将内胎模运回
十堰。但是,到
了预订时刻,内胎模还没到位。所以,四分部决议包一架小飞机空运内胎模,由张崇真和郭永林二人随机押运,厂里还派车在
汉口机场接货。
1970年3月15日清晨,内胎模运抵后很快就装好了。开端,一连几条内胎都是出锅就破,有人怀疑模温不够,有人怀疑排气管不畅。赵钰师傅依据多年的
经历,判别可能是合模过严,窝在半制品和胎模之间的空气排不出去,会集在内胎后边的胎冠部位,致使这有些半制品接触不上胎模而欠硫,造成开模粘破。赵钰师
傅将上模的6个螺栓松了松,并加大半制品的充气外径,这一招果然见效,第6条内胎再没发作粘破。之后,又连续硫化了7条内胎与外胎配套,都很成功。这标志
着第一批军用越野车配套轮胎正式投产。
刘丰厚说,当天早饭后,濛濛细雨中,四分部敲锣打鼓去红卫区域建造总部、郧阳专署和
十堰市革委会报喜,下午开了庆祝大会。“三一五”车间顺畅投产,为奠定春风轮胎厂作为全国重点轮胎出产企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
“‘三一五’车间的诞生是四分部员工才智和汗水的结晶,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整体员工同舟共济、战胜艰难,创造的成绩,展现了一种忘我无私的奉献精
力,咱们将它称为‘三一五’精力。”刘丰厚说,“三一五”车间不仅为大出产培养了一批各种岗位的技术骨干,也为各大车间领导班子训练了一批人才,为工厂的
后续开展积储了人才和力量。